音樂選秀由盛轉衰進 歌手死胡同露臉易出名難

每兩年舉辦一屆、按照慣例總在3月露面的CCTV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今年卻銷聲匿跡了,作為“選秀鼻祖”的央視青歌賽今年可能停辦的訊息在網路上流傳開來,就此,南方日報記者向國家文化部藝術司求證此事,副司長陶誠稱“確實”聽聞“央視青歌賽今年停辦”的訊息。隨后,記者聯系到央視大型節目活動中心詢問,對方負責人表示:“現在已經查不到青歌賽節目組了。”換句話說,自1984年開始舉辦的青歌賽今年很可能將缺席電視熒屏。

  注重團體賽成績

  比賽純粹性受考驗

  央視“青歌賽”從1984年始每兩年舉辦一次,曾經產生了蔡國慶、宋祖英、譚晶、薩頂頂(微博)等一大批在歌壇頗有影響力的歌手,但從2006年以來這個舞臺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全國知名的選手。

  除了來自于外界的競爭壓力和“限娛令”,青歌賽自身在這麼多年來的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難以根治的“痼疾”。對于這一點,中國聲樂家協會副主席、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穆維平感受頗為深刻,在他看來青歌賽已經“被攪成了殘羹剩飯,變成了名利舞臺”。他在微博中寫到,“青歌賽開始出現問題應該是從2004年開始的,因為大家越來越注重團體賽成績,所以削尖了腦袋做評審工作、到處挖人,最后居然出現不識‘國旗’的原生態選手,這就是悲哀。當某種東西上升為政治任務后,隨之而來的不公正、腐敗就會應運而生!”

  對此,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陳小奇也深表贊同,“引入團體賽必將使這樣一個受關注的比賽受到地區權益競爭的壓力和權力的制約,影響比賽的純粹性。”

  露臉容易出名難

  歌手走進“死胡同”

  央視青歌賽舉辦幾十年來,涌現了不少優秀和“被優秀”歌手,也催生了一批“青歌賽專業戶”。不少選手已經出過唱片、獲過諸多獎項的歌手又重返賽場,甚至有的選手一連參加了七屆。通過比賽涌現出來的歌手又淹沒在時尚的大潮中,但成名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歌手走進了“露臉容易出名難”的死胡同。

  對此,陳小奇認為,“通過青歌賽出來的歌手與市場脫節的情況比較嚴重,他們得到專業評審的認可并不代表就能得到觀眾的喜愛。”在他看來,一名歌手想要有良好的發展空間除了擁有優秀的專業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他的音樂必須適合市場的需求。”2004年的第11屆青歌賽首次在個人決賽中采用了選手PK對決的制度,“這樣的分輪淘汰制能夠給選手更多全面展示自己實力的機會,讓觀眾有更多的機會認識每一位選手,有利于參賽者進入市場。”陳小奇表示。

  地方臺一窩蜂效應

  音樂選秀由盛轉衰

  無獨有偶,由于湖南衛視2011年“快樂女聲”直播時發生嚴重逾時問題,以往的熱門節目“快樂女聲”、“快樂男聲”今年也將與觀眾無緣,取而代之的是一檔以音樂公益為主題的新節目。除此之外,曾轟轟烈烈花了好幾年時間經營音樂選秀節目的江蘇衛視、東方衛視也都退出音樂選秀陣營。2012年,縱觀電視熒屏,音樂選秀節目被按下了“暫停鍵”。

  一方面,以娛樂中國著稱的湖南衛視早在去年“快樂女聲”的舞臺上,便打出了“選秀已死”的招牌;另一方面,在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著名歌唱家、青歌賽評審郁鈞劍則提議,“青歌賽不是權威比賽,更應該回歸為一檔娛樂節目。”音樂選秀是否真的已經“衰落”?它的前方究竟是更加專業化還是娛樂化?

  對此,陳小奇直言,這種“衰落”是“政策性衰落”,而非“市場性衰落”。“現在全世界都在搞選秀比賽,這是一個潮流趨向,節目的規范完全可以交給市場,由優勝劣汰的法則去解決比賽模式同質化的問題。”至于音樂選秀中的未來發展方向,電視策劃評論人、娛樂評論人舞美師則認為,“選秀節目需要的是回歸,回歸到以前簡單的僅僅是一個節目的形態,回歸到草根的音樂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