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生活智慧

  冬去春來,繁花盛境。生命中很多事情都和花一樣,只有學會享受生命的當下,才能體驗到生命的可貴與美麗。我們或許能從心靈出發,問問自己:“春天,我的心情是什麼?”


  由古至今,人們的思想與情緒藉由色彩傳遞著許多訊息。色彩,深具魅力迷人之處。在現實生活中,更可以起一種調劑的作用。

  一般人會利用它來裝飾生活點滴,詩人藝術家更喜歡用它營造出不同的氣氛,其蘊含的氣氛可以是歡愉、傷感或悲憤。如,元趙孟俯《松雪齋集》裏的《贈相者》曰:“樓前山色橫翠靄,湖上柳黃飛亂鶯。”描寫的是初春時節,柳樹葉初生時的青春生命與活力的嫩黃顏色。又如《詩經》,它形容色彩的文字淡雅素凈,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可以窺探出詩人從生活中汲取、創造出活潑靈動、美不勝收之色的心思。

  現代社會裏,在都會區水泥叢林裏待久的人,環繞著國際標準的色彩系統創造出的成衣、鞋子、皮包、室內裝潢等等,壓根沒有機會接觸到自然四季更迭的色彩變化。身體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仿佛也跟著一一陣亡。對周遭的事物慢慢養成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習慣,忘了感動和新意就存在于俯拾可得的身邊,漸漸讓自己變成流行櫥窗裏的模特。

  其實,中國文化歷史悠久,色彩系統發展的更早。約莫2,500年前,就已經有青、赤、黃、白及黑等五色的思想體系了。在陰陽五行的系統下,天體辰星、色彩與方位間都存在著某種對應關系,具有文化精神上的特殊意義。

  再回溯我自身的審美趣味,與藝術創新能力的歷程,大自然彷佛是我永遠猜不盡、玩不膩的學堂。對我而言,大自然就是所有美的源頭。

  中國文字裏的確有許多色彩文字是視覺性的符號,除了代表色彩外,也可以看出它的形象性。色彩不是來自藝術的實踐,而是來自社會生活的實踐,以及人們對生存環境及與相關各種事物的認知。東漢《說文解字》:“黃,地之色也。”許慎認為,黃的本意就是大地的顏色。

  讓我們再將時間拉回到更久遠的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的“黃”字。殷商甲骨文的字形“黃”,呈現的就是一個吃飽肚子而站立起來的人形。金文“黃”,則是將人字形的頭部加上一個口,類似嘴巴張開的形狀。因此,黃亦是強調人若要張開嘴填飽肚子,就離不開土地。而早期中國人居住的黃河流域兩岸的黃土高原的土質也是黃色的。黃色是土地的顏色,先民生活賴以維生的土地上,很容易就發現這顏色的迷人處。

  原來,色彩最初只是和具體事物聯系在一起,卻還沒獨立出來。一直到后來才逐漸抽離,成為一個專門領域。

  3月與大家分享的是對色彩生命源頭的回顧與探索,以及與“春”有關的作品分享。特將拖鞋蘭、萬代蘭、素心蘭、虞美人、郁金香、紫羅蘭、陸蓮、洋桔梗、矢車菊、黑玫瑰、螢翅等當令花卉邀請入座,成為空間擺設的主角。